設立沿革

過去50年來,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農業是重要的幕後功臣之ㄧ,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發揮傳統生產技術,不但國內豐衣足食,並且對國際提供了技術支援。展望21世紀,台灣農業將面臨不少嚴峻問題,譬如農地面積有限、人工費用高昂、能源不足、動植物病蟲害普遍、土壤污染、水資源短缺等。近年來因加入WTO促使農產品市場開放,已逐漸促動農業朝新的佈局發展。另一方面,由於生物科技日新月異及環保意識漸受重視,對農業環境永續維護的期待,也已納入國家相關政策與科技研發的內涵中。因此,台灣的農業如欲在競爭的國際社會中生存,及確保糧食安全與環境永續發展,積極轉型為目前迫切的需要。農業轉型必須利用新興生物技術學來推動策略性整合的研究計畫,以突破現今農業發展之困境。許多先進國家,經過長期有計畫的努力,將生物技術應用於農業及相關產業,已獲致相當好的成果,台灣因人、畜、農作物密集及耕地面積小,更應重視此種經驗。 1994年李前院長遠哲就任後,本著「學術走入社會」的理想,將生物技術之發展列為本院主題研究之重點項目之一,目的便是希望利用新興生物科技來服務產業及回饋社會。基於上述原因,本院在1997年2月3日至5日的「生物技術發展專案農學組策略規劃會議」中,正式提出設立「生物農業科學研究中心籌備處」之建議。1997年4月9日本院院務會議正式通過成立「生物農業科學研究中心」,但基於當時本院組織法並無「研究中心」之條款,1997年4月26日中研院的評議會中,通過先成立「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生農所)籌備處」。於1997年12月聘用楊寧蓀博士為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 2002年9月11日中央研究院組織法修訂可設立「研究中心」,以提升跨領域的合作。生農所當初成立的目的符合「研究中心」之定位,且多年來即朝任務導向型的整合性研究計畫努力,因此,李前院長指示於2005年3月6日成立「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備處轉型生物農業科技研究中心規劃小組委員會」討論成為研究中心的可能性。此委員會在2005年12月14日的報告書中建議生農所應轉型為「研究中心」。爾後,院方於2006年1月25日成立「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備處轉型為研究中心工作小組」,負責撰寫生農所籌備處轉型為研究中心的規劃書,並建議正式之中心名稱為: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英文名稱為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Academia Sinica。此項轉型為中心的規劃案分別於2006年3月16日與2006年4月15日通過中研院之院務會議與評議會之投票通過,並於5月上呈總統府簽可核准於8月9日正式成立。林納生博士獲聘為代理主任,聘期自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底。從 2008 年元月起,聘任施明哲教授擔任中心主任,楊淑美教授及徐麗芬教授為中心副主任, 2014 年元月起徐麗芬教授及邱子珍教授為中心副主任,2019 年元月起,聘任葉國楨教授代理主任,葉信宏教授及楊玉良教授為現任中心副主任。到目前為止,農生中心共有二十三位研究人員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及五位研究技師 (Research Specialists),分別在中央研究院南港院區及位於台南科學園區的中央研究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進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