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CIPK15調控植物避免因淹水造成銨肥毒性的作用機制

銨(NH4+)對植物來說是一個關鍵的氮源,但當其過量累積時會導致毒性。在缺氧或厭氧條件下,例如淹水或水浸期間,由於植物同化銨的能力降低,其毒性會進一步增強。AMT1;1是一種調控植物根部吸收NH4+的關鍵因子。在缺氧狀態下,如水浸情況,已證明CBL與蛋白激酶OsCIPK15能激活SnRK1A信號,促進淀粉的分解,從而增加水稻對NH4+同化所需的ATP、還原當量和接受體的可用性。我們此前在拟南芥中的研究發現,AtCIPK15可磷酸化AMT1;1,且其活性受細胞質C端T460磷酸化的異位反饋調控。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水浸會導致野生型植物中NH4+的累積增加,但不會增加硝酸鹽的累積,同時在四重amt基因敲除的突變體中也不會增加NH4+累積。此外,水浸還會促進AtAMT1;1和AtCIPK15轉錄物的快速累積,以及AMT1的磷酸化。值得注意的是,cipk15基因敲除突變體沒有顯示出AMT1磷酸化的增加,但它們對水浸條件顯示出更高的敏感性。這些發現表明,CIPK15抑制AMT的活性,在水浸期間減少了NH4+的累積,而這一時期NH4+的同化能力可能受到損害。
葉國楨

葉國楨

特聘研究員兼主任

(02) 2787-2056
kcyeh@gate.sinica.edu.tw
辦公室:農科大樓 A529
實驗室
位置: 農科大樓 A526
電話: (02) 2787-2054

主任(2019.1.16 至今)
代理主任 (2016.10.1-2019.1.15)
學程召集人 中研院國際研究生院 分子及生物農業科學 博士班學程(2015-2020)

特聘研究員(2024 至今)
研究員 (2014 -2024)
副研究員 (2009-2013)
助研究員 (2001-2009)
博士後研究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1999-2001)
博士 Plant Biology Graduate Grou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 (1994-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