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綠素合成酶參與葉綠素轉換過程中脫植醇葉綠素之再利用

葉綠素是植物葉片最主要的色素成分,在光合作用中負責捕捉陽光中的能量。然而,在逆境下光合作用系統中的PSII容易受損,需要透過系統中心蛋白質D1 的分解與新合成來修補,恢復PSII的功能。這個過程被認為會釋出結合的葉綠素而造成該色素的轉換。在植物細胞內,單獨存在而未與相關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葉綠素,照光後會產生有毒性的自由基。所以在PSII的修復過程中,細胞需對游離的葉綠素作好安置,以避免毒性的產生。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標定,前人的研究認為此安置過程應包含葉綠素 a的分解與再利用,但缺少遺傳學的直接證據。本論文中,阿拉伯芥葉綠素合成酶(CHLG)的單點突變株(chlg-1),在高溫逆境下,會造成子葉光敏性白化,而且明顯累積脫植醇葉綠素 a 與過氧化物的不正常現象。進一步的證據顯示,此脫植醇葉綠素 a 的累積不是來自於新合成途徑,而是來自於現有葉綠素 a 的脫酯化。蛋白質免疫墨點法的分析結果,發現此突變株的葉綠素合成酶含量大幅下降,可能是導致脫植醇葉綠素 a 無法順利酯化成葉綠素 a 而累積的原因。遺傳雜交實驗證實目前已知的葉綠素脫酯酶CLH1和CLH2不參與在這個代謝途徑裏。總合來說,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葉綠素 a 轉換的途徑中,現有的葉綠素 a 會先被分解成脫植醇葉綠素 a,再由葉綠素合成酶將其重新酯化成葉綠素 a 形成一個葉綠素回收循環。

 

同研究人員:林耀斌、李宗遠、田中步、常怡雍
葉國楨

葉國楨

特聘研究員兼主任

(02) 2787-2056
kcyeh@gate.sinica.edu.tw
辦公室:農科大樓 A529
實驗室
位置: 農科大樓 A526
電話: (02) 2787-2054

主任(2019.1.16 至今)
代理主任 (2016.10.1-2019.1.15)
學程召集人 中研院國際研究生院 分子及生物農業科學 博士班學程(2015-2020)

特聘研究員(2024 至今)
研究員 (2014 -2024)
副研究員 (2009-2013)
助研究員 (2001-2009)
博士後研究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1999-2001)
博士 Plant Biology Graduate Grou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 (1994-1999)